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

巴都林當

巴都林當巴剎,距離斯里阿曼市約35公里。

巴都林當,是一個距離斯里阿曼市鎮約35公里的小鄉鎮,與印尼加里曼丹邊界為鄰。它地處丘陵、高山地帶。從泛婆大道路口駛入其市鎮,得經長約13公里的蜿蜒起伏公路。

巴都林當小鎮僅有三間木板老店,建於1953年,坐落在豐洛河畔前。主要售賣雜貨及日常用品予當地居民。由於巴都林當與印尼加里曼丹僅咫尺之遙,所以有不少印尼居民過關到此變賣產品及購買日常用品。

三間老店主要販賣雜貨及日常用品給當地居民及印尼居民。

三間老店散發出濃濃的古早味,仍舊保留早期時代的經營方式。

為了方便當地居民,巴都林當小鎮設有警署、頗有規模的診療所、海關及入境處辦公廳、小型圖書館、華小及國小。可說是,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。惟当地居民在完成小学学业后,须到英吉利里或斯里阿曼市的中学继续升学。

小鎮雖小,但有一間規模不錯的診療所。

目前,這裡的居民絕大部分為伊班族;而華人僅佔少數,以經商為主。

巴都林當華人區甲必丹鄭春林,今年已达80高龄,在此定居将近70年。他表示,在1942年期间,日军入侵砂拉越,他与家人从英吉利里,迁居至距离斯里阿曼的丰洛河上游,即巴都林当,以务农为生。

甲必丹鄭春林提供了不少有關巴都林當的歷史資料。圖為其收藏超過20年的建廟答謝啟事。

最初,他們同很多逃避戰火的華裔同胞一樣,在當地種植煙草、稻米及蔬菜等等。這種情況持續到日军撤离砂拉越,战争结束。

戰後,甲必丹郑春林的父亲郑嘉猷、吳欽合與李承豐合力在鎮巴剎處,開設了一排3間雙層的木板店屋,經營雜貨及收購土產的生意。而這三件一直保留至今天,只不過經營棒子已傳遞予三位店主的後人。

巴都林當巴剎僅有的三間老店,由當地華人的先輩所開設的。

豐洛慈雲閣

坐落在巴都林當三間商店的左前方,豐洛河拐灣角岸邊的豐洛慈雲閣,建廟迄今已有半個世紀。由於早期的巴都林當鄉鎮相當偏僻,各種靈異傳聞甚囂塵上。為了保佑當地的鄉民及求個心安,鎮上的鄉親於是在河邊建一間廟。然後到斯里阿曼慈雲閣,恭迎慈悲娘娘的香火到該廟坐鎮。

正因為分爐自斯里阿曼慈雲閣,所以廟內的神位安排完全仿照母廟的格局。同時,也沿用慈雲閣為廟名。雖然,規模不大,但卻不失其莊嚴。

豐洛慈雲閣分爐自斯里阿曼慈雲閣,所以廟內格局及神位有些雷同。

甲必丹鄭春林表示,自從安奉了慈悲娘娘與眾神的香火後,巴都林當從此風調雨順、鄉民安居樂業、平平安安。

當地的鄉民在50年期間,在各方的協助下,幾次的修耸及修建,豐洛慈雲閣由鋅片建築變成現在的石灰建築。

坐落在巴剎前、豐洛河畔的豐洛慈雲閣。



當地居民表示,這條道路可通往印尼邊界。